3月1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小编带大家看一看。本期推出“减负”和高校思政答问。
后续答问,持续推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给学生和老师都要“减负”
未来网记者:
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国家层面先后已经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的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孩子减负?
陈宝生:
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减负”是一个热词,也是长期以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已经迈出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
我们讲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应当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不是同一个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减负这件事情,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事情,还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减负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学校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有人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有一些减负措施“一刀切”,有一些减负办法简单化,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如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这五方面减负,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
一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
二要综合治理。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
我呼吁,要给学生减负,也要给老师减负。现在老师负担很重,各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必要的表要填,但现在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
中国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有了很大变化,吸引力明显增强了。请问陈部长是怎么看这些变化的?除了思政课外,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
陈宝生:
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这一年,按照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会议的安排部署,我们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了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主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即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一年来,思政课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听课。所有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这次调研对3万多名学生发了问卷,就收回的问卷看,91%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得到了启迪,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政课老师。这3000多堂课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期间高铁票那样一票难求。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被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喜爱,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成绩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下一步怎么加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不能把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特别是同思政课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孤立起来,要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对待。
此外,2018年要办几件事,概括起来是“几个一”。一要出台一项计划,即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工作、思政课要不断有优秀的老师充实到这支队伍里来。二要办一个会,即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检阅一下一年多来的具体成果。三要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的思政课老师轮训一遍。四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五要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培训研修中心。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六要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总结经验。
2018年就抓这几件事,这些仍然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内容。攻坚战不可能一年,要多打几年,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
文字来源 | 中国网